※計畫目標: 打造貴州銅仁萬畝生態觀光茶園
※地點:
貴州銅仁梵淨山周邊山坡地
※地理特色:
適宜種植高山茶、土地緩坡、海拔1200米、多雲霧、水質清澈無污染,政府負責建設到達園區道路
※優惠政策:特優扶貧政策,參考如下:
1.每畝[200坪] 可能有高達6500元補貼;按進度播款 [需適個 案洽談]
2.如投資方到位200萬,則政府將補貼800萬,共同開戶管理,按進度提款使用
[視個案洽談]
3.道路由政府負責建設、水電補貼
4.制茶機械可斟酌貸款
5.土地租金視坡度及耕作物洽談[從50/畝--800/畝之間]
※徵求廠商條件:
1.以臺灣或其他財團,茶葉種植及制茶業者優先
2.需有投資能力及行銷管道
3.首期以規劃千畝以上,自備資金需在200萬以上
※已具備條件:
1.臺灣種茶師
2.研發具有療效茶酵素萃取法
3.有機肥料促長液---甲殼素
※作業程式:
1.投資方現地考察\簽定與政府合作協定\成立公司\流轉土地
2.可行性報告\資金到位\合作方補貼公款到位\成立共管帳戶
3.建設公設\策量整地\茶苗進口\栽植\施肥\追肥\建設烤茶廠
※投資效益:
1.2-3年內茶葉收成後、投資成本回收\銷售\滾動開發土地第二期
2.研發茶酵素,增加茶葉經濟效益
3.雇用本地勞工,創造千人就業計畫,推動扶貧方案
本會駐現場連絡人:陳亞聰:181-2077-7557
本案策劃人:兩岸綠產會任會長0985-697907\a0985697607@gmail.com
茶葉種植
茶樹的分佈主要受溫度、雨量、光照、風力與土壤等自然環境的支配,自北緯40度至南緯30度之間均可栽培。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平均溫度在18~25℃之間,低於5℃時,茶樹停止生長,高於40度時茶樹容易死亡。茶樹性喜溼潤,年降雨量1,800~3,000公釐,相對溼度在75~80%之間,海拔自數十公尺至二千餘公尺;凡大氣中相對溼度較高的山地茶區,多適於茶樹生長,現今台灣著名茶區多沿中央山脈及其支脈而上,都位於山川秀麗之地區。以下介紹自然環境因數對茶樹之影響:
一、溫度:
一般而言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平均溫度在18°~25度之間,溫度較高的平地茶區,茶樹生長雖旺盛,產量較豐,但其品質與較溫度低或日夜溫差較大的山地區域有所不同。
二、雨量:
雨量亦為決定茶樹生長盛衰的主要因素,長期乾旱或年降雨量少於1,500公釐的地區,多不適於茶樹的經濟栽培,年降雨量在1,800~3,000 mm,且年中雨量分佈均勻之地區較適於茶樹生長。濕度在75~80%,不僅有利於茶樹生長,且能提高茶葉品質。但如濕度過大則對茶樹反而有害,不但影響生長亦易罹病害。
三、光照:
茶樹為葉用作物,日光照射之強弱,日照時數之長短,影響茶葉生育之遲速,葉色濃淡,所含化學成分多寡,品質之優劣,均有密切之關係。
四、風:
緩和之風(微風),能促進葉面之蒸發,以助體中養分之運行,增加空氣之流動,以助葉面之呼吸,搖動枝幹則各部組織因之堅強,抵抗力增加。暴風(颱風)一起,飛砂走石,摧幹折枝,毀滅茶樹,造成產量減少與品質亦差。
五、土壤:
茶園土壤首需排水良好、表土深、土質疏鬆,pH 值4.5~5.5之間,且富含腐植質及礦物質之砂石壤土或砂質黏土為佳。茶園土壤 pH 值對茶樹的影響屬於間接性,它是先影響植物營養要素溶解度及有效性,再影響茶樹生長。
每種植物都有其適合的生長環境,茶樹也不例外,合適的氣候、地勢和土壤不但能增加茶葉的產量,更能提高茶葉的品質。欲從茶業生產工作,應先釐定長遠的茶園經營管理目標,擬定栽培營運計畫,審慎評估,然後始可進行茶園開墾與種植,確保經營成功。
茶園規劃
茶樹的經濟年限長,最初茶園開墾時的規劃,往往影響數十年的管理模式及經濟效益,良好的茶園規劃可以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,成本降低,反之,若規劃不完全則易衍生出許多管理上的問題,徒增煩惱。故在茶園建立時應審慎規劃、評估,將基礎建設一次到位,奠定將來經濟生產的良好基礎。
一、茶園選擇
茶園應選擇於溫暖多雨之處,以攝氏20~25度,年降雨量在1,800~3,000 mm,且年中雨量分佈均勻之地區較適於茶樹生長。茶園土壤宜選擇土層深厚,土壤物理性良好,排水及保肥力較佳的土壤,氮、磷、鉀、鈣、鎂等茶樹所需的養分在合適的範圍,有機質豐富,土壤 pH 4.0~5.5的土壤較佳,土壤 pH 高於5.5或土壤鈣含量超過800 mg/kg(ppm)時則不利於茶樹生長。
二、茶園開墾
整地時應利用大型機具,將茶園表土及底土充分翻攪,打破硬盤土層(犁底層),挖掘深度最好可達1公尺深,日後方不致發生排水不良,導致根系生長不佳的情形,在翻攪過程中應將石礫撿拾乾淨,而後利用曳引機將茶園整平。山坡地開墾首重水土保持,坡度小者,可沿等高線種植,坡度大者建議施做平臺階段。仰角超過28°以上之坡地已超限利用,不適合種植茶樹。
種植時行距以150~180公分,採取南北向開溝,使日照平均,溝寬30~35公分,深30~50公分,先於溝底施用腐熟有機質基肥,再覆蓋上一層表土,經20~30天後種植,若種植溝不施用基肥,則以隨挖隨種為宜。
在開墾時農路及灌溉系統的位置就應及早規劃,便於農用搬運車、資材及相關機具進出。灌溉系統依農路而設立,儲水塔建議設立於茶園最高處,在灌溉時可以提供穩定的壓力。灌溉系統依地形、水源及成本再行考量。
三、茶樹種植
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下旬間的下雨時期均可種植,以行距150~180公分,株距40~50公分,每公頃定植12,000~14,000株為基準,選擇雨後、氣溫較低及土壤濕潤時較好,儘量避免晴天種植,若必須於晴天種植,應先將土壤濕潤,種植後再行澆水,使根部充分與土壤接觸。
種植後為減少葉片水分蒸發,應於植株離地面20公分處行水準式剪枝。為防止乾旱保護幼苗,於幼苗兩側覆蓋稻草或其他乾草,以防止水份蒸發。茶樹在幼年期樹冠尚未鄰接時,茶行間因光照充足相當容易產生雜草,此時可以利用雜草抑制席、稻草、花生殼等資材覆蓋,減少人工除草的成本。品種選擇主要依茶園經營的目標及所在環境條件而定。
台灣最好的茶--膨風茶
東方美人茶原稱膨風茶。
相傳早期有一茶農因茶園受蟲害侵食,不甘損失,乃挑至城中販售,沒想到竟因風味特殊而大受歡迎,洋行全數收購。回鄉後茶農向鄉人提及此事,竟被指為「膨風」(閩南語「吹牛」之意)。民國72年苗栗早期稱東方美人茶為福壽茶,福壽茶為當時副總統謝東閔所取,之後再改為椪風茶。「東方美人茶」一名來由有兩個傳說:相傳百年前,英國茶商將此茶呈獻英國維多莉亞女王,由於沖泡後,其外觀艷麗,猶如絕色美人漫舞在水晶杯中,品嘗後,女王讚不絕口而賜名「東方美人」。傳說是1960年左右,膨風茶在英國舉辦的世界食物博覽會上得銀牌獎,而獻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品嘗。女王品嘗後,讚不絕口,賜名「東方美人茶」。膨風茶的茶湯內加一滴白蘭地酒,風味更佳,深受歐美人士喜愛,而被稱為「香檳烏龍」謝東閔先生為東方美人茶命名「福壽茶」。早期膨風茶的毛茶運抵大稻埕茶棧,出口前,需在「番莊館」再經過一道烘焙與揀茶的精製過程,故舊稱為「番莊烏龍」。
臺灣現有桃園市、新竹縣、苗栗縣及新北市坪林、石碇兩大東方美人茶產區,包裝上的名稱各地不同。
產於新竹縣北埔鄉,名「膨風茶」或「椪風茶」;產於新竹縣峨眉鄉,名「東方美人茶」;產於苗栗縣頭份鎮、頭屋鄉、三灣鄉,則沿用舊稱「番莊烏龍」;石碇地區則以「石碇美人茶」或「文山椪風茶」做為對外推廣的名稱;坪林產區自古則稱為「紅茶」,當然這邊指的還是東方美人茶。
茶種方面,桃園、新竹及苗栗產區以「青心大冇」為主要生產茶種,坪林、石碇則以「青心烏龍」為主,輔以少量的「白毛猴」。
沖泡法:
熱沖泡:選擇傳熱、散熱快的沖泡器,以瓷壺較佳。水溫不宜過高,75-85℃為宜。
冷沖泡:4克茶葉泡600毫升常溫的水,冷藏6-8小時後可飲用。